魏国怎么灭亡的,三国的魏国怎么灭亡的!
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 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后,在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扩展资料: 司马懿则韬光养晦,蛰伏待机,直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集团一举击垮,司马家族开始权倾朝野。之后司马懿父子陆续镇压反叛,巩固好大权。 260年,魏主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结果被杀,司马昭把直接行凶者成济、成倅兄弟当作替死鬼,挟持曹奂作为傀儡皇帝。 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在得到司马昭的晋王爵位后,就开始谋划篡位之事。司马炎为不留下篡位恶名,让魏帝曹奂自动让位,司曹奂自知不敌司马家势力,决定让位。 司马炎如愿的坐上皇帝宝座,建国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魏
三国魏国的灭亡原因主要是心。具体指的就是司马家族叛变。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曹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传位曹睿,拜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可因中蜀汉参军马谡的离间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后因蜀汉攻城将司马懿还职,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 曹睿病逝后,传位曹爽,曹爽遭司马懿谋杀,司马懿掌握兵权,钟会、钟毓、邓艾投奔魏国,曹爽之子曹芳软弱,魏国危在旦夕,司马懿死后,司马昭继承,司马昭死后,司马师继承皇位,司马师病逝后,司马炎继位,公元263年,灭了蜀汉。 姜维离间和挑拨钟会与邓艾,但司马炎怀疑,设计将三人杀害。公元265年,司马炎逼曹奂让皇位,改国号为晋,改元为泰始元年。 咸宁4年(公元278年),老将羊祜上奏说吴国后主孙皓残暴,不攻自破,并让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龙骧将军王睿与杜预攻至吴国首都建邺,孙皓投降。 扩展资料: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 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又名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但是,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并免去他的要职。于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魏
是因为司马炎篡魏,逼迫曹央让位致使魏国灭亡。 随着蜀汉国力日下,景元四年(263年)魏朝司马氏展开攻灭蜀汉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攻伐蜀汉,结果蜀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 蜀汉灭亡后,钟会密谋据蜀自立,诬陷邓艾谋反,与蜀汉姜维共谋其事,却被众魏将所攻杀,邓艾也遭卫瓘所派遣的田续杀害。 其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6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 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 扩展资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由于曹魏在三国中占据中原地区,国力远胜于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两晋南北朝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
战国魏国的主要原因是: 战国初期,强大的晋国被一分为三,楚国被吴国拖的元气大伤。至于秦国在也是默默无闻的。总之,在这个时期,整体的局势很不明朗。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无一不进入了虚弱期,更不要谈吞并列国,混一天下。 这种平衡没有保持太久的时间,终于有一匹黑马脱颖而出打破了寂静。虚弱时期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强壮起来。我们这匹黑马,也就是魏国,执行这两个政策,一个变革图强,一个打破传统的用人规则。通过严格的执行这两条国策,魏国开展了兴建水利,变革政治,奖励耕战,吸纳先进的人才等活动。在历史的进程中,魏国不知不觉中担负起了推动历史的角色。 魏国崛起,有李克,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魏成,段干木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众志成城,很快有了辉煌的霸业。魏国的衰落,从魏国流失的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张仪,信陵君等一大批优秀人物。这些流失或闲置的人才在他国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从不同程度上伤害着魏国。正所谓“成于此,失于此”。 魏国强大的时候,领地貌似很宽广,很稳固。当魏国衰落了,这三块土地都是一个个定时炸弹,让魏国疲于奔命。孙武曾言:“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魏国流失的优秀人才范雎吸取这个教训后,在见到秦王的时候,就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秦国强大了,魏国就遭殃了。
魏国又是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国家,人才的大量流失使魏国很快走向衰落,最终灭亡。我分析了一下,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最主要人才有以下六位,而这六位都是战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下面以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一 吴起
吴起是战国时期与孙武齐名的著名军事家,他所著《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典范。他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威慑四方。但是这些变法触犯了魏国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排挤。吴起于是逃往了楚国,在楚国又实行了变法,楚国也强大起来,楚国在南面对魏国构成巨大的威胁。可以说吴起变法是魏国崛起的前提条件。
二 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商鞅年经时曾是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曾向魏王推荐商鞅,魏王并不理会,于是他又向魏王建议:“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魏王对公叔痤的嘱托仍不以为然。果然,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就到了秦国面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策略,孝公选择了霸道,并任命商鞅为丞相,推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由此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当中的霸主,秦国在西面对魏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商鞅从魏国流失直接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帝国! 三 孙膑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孙膑在魏国时遭到庞涓的残酷迫害,后来被齐国使臣营救回齐国并拜为军师。公元前354年,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围魏救赵,在桂陵一战中大破魏军,给庞涓当头一棒。十余年后魏国又入侵韩国,齐国出兵相救,在马陵之战中孙膑通过逐日减灶的策略,诱使魏军深入,全歼魏军主力,俘虏魏国太子,魏军主帅庞涓自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孙膑的流失对魏国影响最大,也最直接,他直接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四 范雎
范雎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略思想家。早年投在中大夫须贾家当门客,在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已崭露头角,但也因此而险遭不测。于是他逃往秦国并很快被封为丞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外交策略,秦国后来一直延用这套非常行之用效的策略,成功削弱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远交近攻”的谋略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 张仪
张仪是战国时期说客双雄之一,连横之父。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满后回魏国,因家贫报国无门。后入秦国,因其雄辩之才被秦王封为相国。他以许地为条件,诳骗楚国,成功拆散齐楚联盟,又故意激怒楚怀王,楚国发兵十万攻秦,被早有准备的齐、秦联军击败。楚王不甘心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由此,秦国成功削弱了当时唯一能与之抗衡齐、楚两个大国的实力,秦国统一中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六 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
当年秦军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捶杀魏军主帅,亲率魏军主力击退强大的秦军。信陵君因惧怕魏王怪罪,留在赵国十年不敢回魏国。秦国恢复元气后大举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才想起信陵君在魏国时,秦军一直不敢犯边,于是急令信陵君回国。信陵君回国后,联合其它诸侯国大败秦军,随后又乘胜率领五国联军伐秦,秦国紧闭函谷关门不敢应战。秦昭王对信陵君又恨又怕,派人到魏国行离间计,谎称信陵君要自立为王,并派出使臣特意向他祝贺。魏王信以为真,派人代替魏无忌任上将军。信陵君从此闭门不出,不肯再为魏国效力,四年后郁郁而终。信陵君死后十八年,秦军水灌大梁,魏国灭亡! 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魏国人才众多,但同时又是一个人才流失大国,这也说明了魏国为何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这六大人才当中,商鞅、范雎、张仪三人流入了秦国,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上也看得出秦国的用人之道!秦朝的统一实至名归。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啊了。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被秦国所灭。 赵国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 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扩展资料魏国,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魏国强秦灭亡的过程: 赵国被秦国灭亡后,秦国即想南下灭楚国,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国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国,再伐楚国。 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扩展资料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 公元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实力最强的新兴大国,对天下诸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尤其对西邻秦国,魏国以强盛的国力军力,夺取了整个河西高原与秦川东部,将秦国压缩得只剩下关中中西部与陇西商於等地。 这种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崛起,根源在于魏文侯开创了后来一再被历史证实其巨大威力的两条强国之路:一是积极变法,二是急贤亲士。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 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魏国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国兵分两路,分别进攻魏国和楚国,秦军主帅为王贲,一路长驱直入,迅即攻到魏国国都大梁城下。无奈大梁城池坚固,城内又是粮草充足,秦军数度强攻,皆无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洪流,就在离城数里之处轰隆而过,而大梁城的地势,远低于黄河的河床高度。 王贲于是命军士于大梁城西北开渠,引黄河之水,筑堤壅其下流。时值初春,正是春汛时节,秦军冒雨兴工,王贲亲自催督,渠成,雨一连十日不止,水势越发浩大。随着王贲一声令下,决堤通沟,洪水泛溢,大梁城顿成泽国。 城墙久浸于水中,不免颓坏,秦兵乘势而入,大梁于是告破。见大势已去,魏王假只得请降。王贲尽取魏地,为三川郡。魏国就此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秦国跟魏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已经持续很久了,秦国也是一直处心积虑想要灭掉魏国,最终采用蚕食的方法,一步一步把魏国吞并。在秦惠文王时期,秦魏爆发了战争,魏国损失八万的精兵,最后只得屈辱求和,忍痛把河西之地献给了秦国。公元前328年张仪任秦国相国,这可是一代铁嘴,愣是靠着一张嘴说服魏王额让了上郡十五县给秦国。到这时候黄河以西的魏国领土已经全部被秦国吞并。 之后的几十年里,秦国蚕食了魏国不少土地,曲沃、平周、恒、河东、怀、邢丘、吴、高都、波、卷、朝歌、长恒、蒲、衍氏等地或是被秦国出兵攻占或是魏国自己献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都被秦国吞并了,魏国被蚕食的几乎只剩都城大梁了,可谓是惨不忍睹。 秦国攻占燕国都城蓟城后,北方大致都被秦国平定了,此时秦国认为南下攻魏的时机到了。为了防止楚国捣乱,秦国先派王贲率军攻打楚国,而且还占领楚国十余座城池,让楚国不敢去救魏国。公元前224年,王贲率军进攻魏国,把魏国都城大梁围了个水泄不通,大梁城易守难攻,不仅城墙很高,城墙外还有纵横交错的水网,既用于城内补给,又用于防御秦军。秦军打了几个月大梁城也是固若金汤。 最后秦军硬打攻不进城,就派兵把大梁城周围的水网都控制住,引黄河和鸿沟之水,来了个水漫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已经快变成海了,魏王见大势已去,只能开城投降了,魏国就此覆灭。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魏国实施了著名的“武卒”制度,建立了常备军。武卒的选拔标准严格,待遇优厚,只有那些在身背弓箭、全副铠甲、手持长矛、携带三天军粮的情况下能日行百里的人,才能够成为魏武卒。一旦成为武卒,就会受到国家奖赏,赐给田宅并免除全家的徭役。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魏军的战斗力。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首强。魏文侯、武侯在位期间,魏国实力强大,且制定出了联合韩赵、三晋一家的正确外交政策,多次击败齐国,打击楚国,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灭掉了中山国。 但魏国的强大也引发了韩赵两国的担忧。因此,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后,韩赵就联合出兵攻魏,魏国几乎亡国。魏惠王继位后,不再执行联合赵韩的政策,三晋开始了长时间的内斗,魏国虽然胜多败少,但却将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