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程网

上官婉儿 小说: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她为何惨遭“墨刑”之苦?

来源:视频教程网 作者:吴老师 时间:2021-11-24 19:21:00

上官婉儿并没有做宰相,只是因为受武则天重用,被美赞为“巾帼宰相”。而她所受黥面之刑也正出自于武则天的惩罚,原因虽有不同版本,但最为主流的说法就是忤逆了武则天的旨意。


命运转折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按理说也是名门之后。但上官仪的政治路线走的并不好,在麟德元年时,上官仪主笔为唐高宗草拟诏书欲废武则天,因此被武则天所杀,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廷芝一并获罪至死,上官婉儿也就与母亲郑氏一同被发配没掖廷为奴,这样的命运落差就使上官婉儿由名门之后变成了贱奴。


好在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眼光长远,即使是为奴之身,也要教导女儿习读诗书,通学礼仪。上官婉儿也好在是聪慧无比,少年时便能吟诗着文,明达吏事,这位天才少女也在宫中颇有些名气。仪凤二年时,武则天闻其名召见入宫,此时的上官婉儿年仅十三岁。武则天当场考验上官婉儿文采,上官婉儿也不负众望的对答如流,谈吐间言词华丽,气势磅礴,文不加点,武则天因此大悦,当即免其奴婢之身,招入宫中掌管诏命。上官婉儿的命运再次发生重大转折,从贱奴越升为武则天的宠臣。而由其墓志所载“十三岁为才人”,这应该就是武则天当时给予上官婉儿的名份。

黥面之谜

“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酉阳杂俎》

史书上说上官婉儿是“违忤”了旨意获罪,其罪至死,只是武则天惜才而留了上官婉儿一命,改为黥面之刑。而受刑之后为了遮住刑迹,上官婉儿在刺刑处以梅花装饰遮掩,因而更加美貌,一时间还形成了唐朝女人们追捧的妆容方式。


关于此事,历史上说法各异,有一种说法是嗣圣元年二月时,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自己当起了皇帝,随之而来的就是扬州司马徐敬业的十万讨伐之师,鼎鼎有名的骆宾王还为其撰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上官婉儿本就是喜欢文学的才女,在宫人手中得到此出自名家的讨伐檄文之后,爱不释手,这篇檄文是讨伐武则天的,当然也就不受武则天待见,上官婉儿不仅想收藏檄文,还劝武则天要爱惜人才,不应追究骆宾王的责任,这才招致武则天的不满而获罪黥面。


“天后每对宰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北户录》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同堂理政的时期,二圣面对朝臣时,武则天让上官婉儿伏于桌子下面,记录朝臣的言行,但此行为暴露,被高宗察觉,于是大发雷霆,用刀子刺在上官婉儿的面额上。这个记录应该还是有可信之处的,武则天与高宗同政时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擅政欲望,因此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安排于朝堂之上也方便其摄政,而唐高宗不知情也是其愤怒的原因。


“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武则天《控鹤监秘记》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小说,武则天发现了上官婉儿与其男宠张昌宗私通,武则天一气之下将一把利刀扔向上官婉儿的额头,留下了印记,又下令将上官婉儿关押入狱准备问斩,但念及平日功劳,又改以黥刑。后上官婉儿在额头伤疤处刺梅花遮掩,不料益加娇媚,宫女们纷纷效仿,常用胭脂在前额点红,后逐渐演变成了国定的妆饰“红梅妆”。

总之,上官婉儿是一代才女不错,但其左右摇摆于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势力中间,最后在李隆基政变中被杀,是有些可惜。但作为权力斗争中的棋子,最为忌讳的也就是这种摇摆不定的人物,又因私生活淫乱,与张昌宗、武三思这等权臣有些说不清的男女关系,因此李隆基才会评价其“此婢妖淫,渎乱宫闱,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

更新时间 2021-11-24 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