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程网

红细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

来源:视频教程网 作者:吴老师 时间:2023-09-17 10:52:00
【红细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今天小视频助手分享的内容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小视频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红细胞增多症详细资料大全
提示:

红细胞增多症详细资料大全

红细胞增多症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6.0×10 12 /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5.5×10 12 /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增多。红细胞增多症首先可以分为相对性和绝对性增多,后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后者通常即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基本介绍 英文名称 :erythrocytosis 就诊科室 :血液内科 常见病因 :相对性增多,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 :无 病因,诊断,治疗, 病因 1.相对性增多 是指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血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EPO增多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后天因素造成。 (1)后天性EPO增多 常见下述原因: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癌、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积水、多囊肾等。 (2)先天性EPO增多 主要由于先天性高亲和力血红蛋白生成以及先天性EPO自主生成过多引起 3.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1)先天性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EPO受体基因突变引起,使红细胞生成增加。 (2)获得性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JAK2-V617F突变所致。 诊断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6.0×10 12 /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5.5×10 12 /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符合红细胞增多症,但是,进一步明确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分型才是关键。 治疗 针对继发性获得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主要从病因入手。针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主要目标是避免和减少血栓事件,其次是避免和延缓疾病进展至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因此,通常采用的治疗措施如下: 1.长期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 可以显著减少血栓事件发生。 2.静脉放血 既可以迅速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又可以能减少长期病患进展至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可以采用普通放血或者红细胞单采技术。静脉放血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因此需要长期坚持或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3.细胞抑制性治疗 长期口服羟基脲是最常用的方法,干扰素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马里兰、同位素32P也曾用于减少红细胞数量,但是长期使用后,患者转化为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的风险增高,所以近年来已不推荐使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细胞抑制性治疗后,如果红细胞压积低于45%,将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血栓事件。 4.JAK2抑制剂 由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与JAK2通路的活化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针对该通路设计研究的靶向性治疗药物获得巨大成功,其中最先上市的Ruxolitinib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不仅使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而且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栓事件风险,从而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
提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机 4 辨证分型 5 诊断 6 治疗措施 6.1 疗效标准 6.2 分型治疗 6.3 专方治疗 6.4 老中医经验 6.5 用药规律 6.6 其他疗法 6.7 其他措施 附: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药物 1 拼音 zhēn xìng hóng xì bāo zēng duō zhèng 2 概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骨髓活动普遍亢进的血液病。本世纪初开始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本病的发病率不高,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不经治疗可于1~2年内因血栓形成、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致死亡。部分病人可在晚期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有一定的难度。譬如静脉放血,有些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放射性核素对肝、肾有较严重的损害;造血抑制性药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蓄血证”、“瘀证”和“症积”等范畴。古代也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温疫论补注·蓄血》云:“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与现代临床所见颇为相似。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报道始见于70年代初,但大多数则见于80年代以后。由于本病发病率不高,国内报道本来就不多,而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则更少。到1990年上半年为止,临床文章仅22篇,其中有15篇均为个案报道,病例数在2例以上的报道仅7篇,累计病例共67例。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对中医药治愈本病的机理研究尚未得到重视,实验室研究亦不多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他们以活血化瘀作为治疗原则,从微循环变化、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骨髓中异常红系祖细胞、骨髓间细胞的变化等各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做了深入而细致的工作,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机制、治疗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病因病机 综合20年来发表的20多篇临床报道来看,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嗜酒和恣食肥甘等。其主要病机为“血瘀”,而导致血瘀的因素,各家的临床所见、认识也不相一致,但归结起来无外痰热、肝火、热毒诸方面。 痰热 嗜酒及恣食肥甘,痰湿偏盛,与热搏结,化燥灼津,以致血行不畅,脉络受阻而成瘀血。 肝火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血受熏灼,凝结瘀塞,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运行;肝郁化火,火灼津液致瘀证,肝热与血瘀互结而成。 热毒 热毒火邪,蕴伏营血,阳明热盛,弥漫三焦,津液被劫,营阴受损,肝风内动,导致气血两燔之候。 除上述以外,临床上还可见有气虚、阴虚等兼证之病例。 4 辨证分型 从20多篇临床文章来看,虽然在临床论治上大致都从瘀血入手,但各家对本病的辨证角度不尽相同,认识有所偏重,可归纳为以下二型。 1.肝火血瘀 头晕,目眩,目赤,口苦胁痛,口渴引饮,肢体麻木,齿鼻时衄。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2.热毒血瘀 面色潮红,目赤神烦,口干不欲饮,胸闷,便秘,皮肤有灼热感,颈胸部皮肤有红丝赤缕。脉洪数,苔黄起刺,舌质红绛。 临床上主要以上述两型多见。此外,还有湿热血瘀及气虚血瘀诸型,但不多。除头身红紫夹有瘀斑外,湿热血瘀型兼有头昏作胀,大便不畅,纳差,苔黄厚腻,舌红绛,脉滑数等证;气虚血瘀型兼有眩晕,身困乏力,精神倦怠,脉象沉细等证,临证时应注意鉴别。 5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注意起病缓急,是否有血栓形成及出血病史,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是否有长期高原居住史。有无心肺疾病及肿瘤病史。 ⑵ 临床症状:头昏、头疼、耳鸣、乏力、健忘、皮肤瘙痒及肢体麻木,可有复视、视力模糊、多汗、足痛及体重减轻。如有血栓形成可出现相应症状。 二、体检发现 面部、手、足、结膜充血或轻度紫绀,呈醉酒状;30%病人有血压升高及肝脏肿大;75%以上有脾肿大;偶有骨骼压痛。皮肤粘膜可见瘀点或瘀斑。 叁、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白细胞计数>12.0×109/L(无发热及感染)。血小板计数>400×1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标记红细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55%,女性≥50%。 中性粒细胞堿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及感染)。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92%)。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 四、鉴别诊断 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6 治疗措施 1. 静脉放血:开始每隔2~3d,放血300~500ml/次,红细胞压积降至45%后,根据情况每年放血3~4次,维持红细胞压积在45%以下。 2. 化疗:羟基脲0.5~1.5g/d,口服;无羟基尿时可用马利兰或瘤可宁4~6mg/d,口服;红细胞压积降至50%时减量维持或停药。叁尖杉酯堿1~2mg/d,静脉滴注,连用10d为1疗程。 3. 同位素32P:3~5mCi,静脉注射;或2~4mCi,口服,1次/周,用两次。间隔4月后可重复,剂量酌情减少。适用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 4. 干扰素:3MU/d,肌注,红细胞压积降至45%以下后,改为2~3次/周维持治疗,疗程>6月。 对症治疗: ①继发性痛风性关节炎:服别嘌呤醇、消炎痛治疗。 ②瘙痒:赛庚啶4mg,3次/d,口服;或息斯敏10mg,2次/d,口服;或西米替丁300mg,3次/d,口服。 ③对伴有肢端或脑缺血表现者,可短期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 6.1 疗效标准 全国尚无统一的疗效标准。现根据临床所见,疗效标准定为以下三级: 显效:症状及体征(紫绀、粘膜充血等)基本消失。血象检查,主要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降至正常值范围,而其他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尚未降至正常。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血象检查,主要指标有部分明显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值范围,其他指标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 无效:症状、体征及各项指标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趋于恶化。 6.2 分型治疗 (1)肝火血瘀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泽泻、木通各10~15克,甘草10克,鸡血藤15克,青黛12克(后下)。 加减:瘀血明显加桃仁、红花、川芎;重度瘀血加三棱、莪术;阴虚加玄参、麦冬;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便干结加大黄(泡茶饮);口渴烦躁加金银花、地丁草、草河车;治疗后红细胞下降而白细胞仍高加草河车、连翘、白花蛇舌草。 用法:每剂药除青黛外,其他药先煎2次,去渣,然后混合2次药液,加入青黛,再煎15分钟左右,约30O毫升,1日内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每日1剂。 疗效:共有9例患者,经上方治疗后,显效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大黄?虫丸等加减。 (2)热毒血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金银花30克,大黄1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加减:热盛伤阴加玄参、麦冬;热毒甚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兼有湿热加川朴、佛手、半夏、茯苓;热人营血,紫斑较重加广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黄芩;腹部痞块(脾脏肿大)加鳖甲、柴胡、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用上方或类似上方加减治疗本型患者共11例,均为个案,结果都获满意疗效。 常用成方:清瘟败毒饮、桃红四物汤、卷柏鳖甲煎等。 至于湿热血瘀一型,可用桃红四物汤加清热利湿之品(如银花、萆解等);气虚血瘀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大黄、丹参、赤芍等)治疗,均有满意疗效。 6.3 专方治疗 (1)降红汤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30克,半枝莲25克,赤芍25克,川芎20克,虎杖20克,漏芦50克,丹参50克,黄柏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黄药子15克,青黛5克,雄黄粉1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疗效:共治疗2例,一例共服药近100剂,临床症状缓解。半年后,连续4次血象检查均属正常范围,随访5年,病情稳定。另一例治疗3个月后,连续3次复查血象,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随访2年,病情稳定。 (2)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5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虫10克,水蛭3克(研末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约50剂,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除白细胞略高外,余皆属正常范围。随访3年,未复发。 (3)卷柏鳖甲煎 组成:鳖甲10克,甲珠10克,瘙虫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红花m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卷柏30克,青黛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1例,共服药48剂,另加牛黄解毒片3片,每日2次,每周用2日。随访10个月以后,血象检查均属正常范围。 6.4 老中医经验 郭士魁医案 宋×,男,47岁,1年来头痛眩晕,口干内热,齿鼻时衄,面色红赤,血压逐渐增高(由80/60毫米汞柱至130/100毫米汞柱左右)。舌质紫黯,舌苔黄褐厚腻,脉沉弦而数。查:红细胞613万/mm3,血色素20.5克%,骨髓相增生明显活跃。中医辨证为肝热上冲,瘀血内滞。治以清肝凉血,化瘀消滞。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川芎各15克,藕节、白茅根、鸡血藤各30克,栀子、桃仁、红花各9克,三棱、莪术各18克,银柴胡12克,银花25克,丹皮5克,芦荟2克,青黛3克(冲)。 连服23剂,头痛眩晕显减,出血已止,血压降为99/60毫米汞柱,红细胞降为490万/mm3,血色素降到17.9克%,但出现便溏,乏力,脉转沉细。前方减龙胆草,去芦荟,续服3个月,症状消失,血象及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按:本病进展期多属肝热血瘀的实热证,宜寒凉直折,务使大便变稀通畅,实热外泄方可取效。如不泻,可加大黄。但如出现脾虚之象,则需减苦寒药之量,酌加党参。青黛凉血泄火效佳,但临床使用时,应后下另煎(即先煎它药,去渣后,加青黛再煎15分钟)效果可靠。出现血色素下降而白细胞增高时,宜加清热解毒之剂,如地丁草、蚤休、白花蛇舌草等。 6.5 用药规律 我们对所有发表的、且可资统计的组方用药(包括个案)共14首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我们对所有发表的、且可资统计的组方用药(包括个案)共14首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1~20 >6 黄芩、青黛、栀子、当归、甘草。 2~5 龙胆草、鸡血藤、柴胡、泽泻 5~10 4~9 丹皮、红花、川芎、黄柏。 1~2 芦荟、黄连、木通、木香。 2~4 3~4 桃仁、知母、丹参、白花蛇舌草、水牛角、黄芪、鳖甲、桂枝、大黄、双花。 2 半枝莲、三棱、莪术、牛膝、山甲、紫草、地龙、瘙虫、白术。 1 黄药子、虎杖、漏芦、雄黄。 1 1 白芍、狗舌草、马兰根、扳兰根、石斛、女贞子、旱莲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薇、葛根、厚朴、枳壳、卷柏、半夏、茯苓、生姜、大枣、天麻、陈皮、菖蒲、菊花、僵蚕、胆星、蒲公英、玄参、水蛭、生蒲黄、五灵脂、夏枯草、茵陈、藕节、白茅根、银柴胡、羚羊角、萆薢、玉泉散、人中白。 从表中可见:共设计81味药物,目前中医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清肝泻火、活血化瘀为主。清肝泄火用当归龙荟丸,活血化瘀用桃红四物汤为主。而破瘀力较强的三棱、莪术、水蛭、蟅虫等药虽也有人使用,但相对较少。 6.6 其他疗法 针灸 体针 取穴:①复溜、阴谷;②大敦、太冲;③足三里、太白;④行间。 操作:均取双侧穴位。第一组针刺用补法;第二组针刺用泻法;第三组用艾条灸。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每日戍时(19~21时)治疗1~3组穴位,每日1次。并嘱患者每晚丑时(1~3时)用木圆针,自疗行间穴5分钟,用泻法。 疗效:针刺治疗1例。本例患病7年余,曾用多种西药及放血治疗,效果不明显,针灸治疗4个月后,病情好转,续治3个月,诸症悉除。血常规检查:红细胞550万/mm3,白细胞8700/mm3,血小板19。6万/mm3,红细胞压积50毫升,血尿酸1.7毫克%。经随访2年,病未复发。 6.7 其他措施 静脉放血:每1~3天放血200~500毫升。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病或血栓形成病史,每次不超过200~300毫升。 有高尿酸血症者应嘱多饮水、利尿,服别嘌呤醇及堿性药物;有血栓形成者,选用抗凝药。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药物 磷[32P]酸钠口服溶液 度可较其他组织多10倍。【适应症】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并可制成外用敷... 磷[32P]酸钠注射液 度可较其他组织多10倍。【适应症】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肿瘤局部治疗。【用法... 白消安片 效果不佳。也可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用法用量】成人常用... 高三尖杉酯堿注射液 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亦有一定疗效。【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 高三尖杉酯注射液

造成红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提示:

造成红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造成红细胞高原因:
一,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建议去医院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生理性增多, 如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高原居民等。
三,其他,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饮水少,大量出汗等。
意见建议:红细胞为主要参数稍微偏高(其他为红细胞的辅助参数),可能与血液浓缩有关系,建议化验血流变、血脂全套,量一量血压、做心电图看看。就以上结果来说问题不大。

更新时间 2023-09-17 1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