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程网

2024宁夏银川知识大全:心肌细胞电生理

来源:视频教程网 作者:吴老师 时间:2023-09-18 02:53:00
【2024宁夏银川知识大全:心肌细胞电生理】:今天小视频助手分享的内容是——甚么是心脏电生理学,,,,,小视频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甚么是心脏电生理学
提示:

甚么是心脏电生理学

哦,我也没看过具体的定义哦。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说的
心脏电生理学最初主要是解释心脏电活动生理现象,心电图形成机制,心律失常形成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的。
但是后来我们引入了电生理学检查,进而开创了一项新的临床诊断治疗技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说的射频导管消融技术。
我们心内科常常对不明原因的心动过速,要求作电生理检查----EPS,如果明确了以后,对有些比如阵发性室上速,我们搞清楚是什么原因的如是房室结双径路还是房室旁路,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消融达到根治的目的。
我们倒是经常接触这个,但是要具体说怎么一个定义,我一时倒找不出来在哪里了。反正咱是搞临床的,理解个意思就行,不用那么计较了耶
小惠惠就是脑子好使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
提示: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

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取决于离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和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其主要由K+外流形成。2.动作电位: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1、2、3、4等四个时期。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期)。它主要由Na+内流形成。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主要由K+外流形成。2期:1期复极到0mV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Ca2+内流和K+外流共同形成。3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0mV左右快速下降到-90mV,历时约100~150ms。主要由K+的外向离子流(Ik1和Ik、Ik也称Ix)形成。4期:4期是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静息期。Na+、Ca2+、K+的转运主要与Na+--K+泵和Ca2+泵活动有关。关于Ca2+的主动转运形式,当前,多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行的,形成Na+-Ca2+交换。蒲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机理蒲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但其有4期自动除极化。4期自动除极化是膜对Na+通透性随时间进行性增强(If内向电流)的结果。If通道与快Na+通道的主要区别是:①If的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不强,虽然主要选择的是Na+,但还有K+参与。而快Na+通道的选择性强,主要允许Na+通透。②If的通道在复极达-60mV左右被激活,而快Na+通道在膜内电除极达-70mV左右被激活。③If的通道可被铯(Cs)所阻断,而快Na+通道可被河豚毒阻断。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及产生机理1.P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4期膜电位不稳定,可发生自动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最显著的特点。此外:1)除极0期的锋值较小,除极速度较慢,约为10V/s,0期除极只到0mV左右。2)复极由3期完成,基本没有1期和2期。3)复极3期完毕后进入4期,这时可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或称最大复极电位),约为-70mV。心肌细胞2.P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离子流的活动(1)0期除极的形成: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主要是由钙离子负载的。(2)3期复极的形成:0期除极后,慢钙离子通道逐渐失活。3期是由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3)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当前研究与三种离子流有关。A:钾离子外流的进行性衰减;B:钠离子内流的进行性增强;C:生电性Na+--Ca2+离子交换。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分类心肌细胞除了解剖生理特点分为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和自律细胞外,还可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特征(特别是0除极速率),把心肌细胞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分为两类:快反应电位和慢反应电位,而把具有这两不同电位的细胞分别称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1.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和蒲肯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快、波幅大、时程长。2.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慢、波幅小、时程短。心肌细胞分类小节如下:自律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如蒲肯野氏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房结区,结希区)细胞非自律细胞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美国科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发现了一组可培植心肌细胞的干细胞。带领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正是华人WilliamPu。美国麻省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表示,新发现的干细胞位于心脏最外层的心外膜,或能修复已受损害的心脏组织。WilliamPu称:“当病人心脏出现问题时,便会失去驱动心跳的心肌细胞。唯一的补救方法就是制造更多这类细胞。”据悉,研究人员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新干细胞的。他们当时正在研究心外膜的另一组基因,所以要在活老鼠的胚胎上,用红色荧光蛋白复合体标签特定的细胞。出乎意料之外,他们竟然目睹心外膜细胞转化成心肌细胞。WilliamPu的研究成果显示,用基因编号为“Wt1”的干细胞能制造出心肌细胞、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哪些离子有关
提示:

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哪些离子有关

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有关。 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 此期的影响因素是快钠通道,快钠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当膜去极化到0mV左右时,快钠通道就开始失活而关闭,最后终止钠离子的继续内流。 简介: 心肌细胞又称心肌纤维,有横纹,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属于有横纹的不随意肌,具有兴奋收缩的能力。呈短圆柱形,有分支,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一般只有一个。 各心肌纤维分支的末端可相互连接构成肌纤维网。广义的心肌细胞包括组成窦房结、房内束、房室交界部、房室束(即希斯束)和浦肯野纤维等的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以及一般的心房肌和心室肌工作细胞。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室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提示:

生理学理论指导:心室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
【考点】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简要原理。
  【解析】心室肌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共5个时期。

  0期: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引起Na+通道的部分开放和少量Na+内流,造成膜的部分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70mv时,膜上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膜内电位向正电位转化,约为+30mv左右,即形成0期。

  1期:此时快通道已失活,同时有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o)的激活,K+是Ito的主要离子成分,故1期主要由K+负载的一过性外向电流所引起。

  2期:是同时存在的内向离子流主要由Ca2+(及Na+)负载和外向离子流(称Iin由K+携带)处于平衡状态的结果。在平台早期,Ca2+内流和K+外流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等,膜电位稳定于0电位。

  3期:此时Ca2+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外向K+流(Iin)随时间而递增。膜内电位越负,K+通透性就越增高。使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到复极化完成。

  4期:4期开始后,细胞膜的离子主动转运能力加强,排出内流的Na+和Ca2+,摄回外流的K+,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更新时间 2023-09-18 0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