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程网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哪首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

来源:视频教程网 作者:吴老师 时间:2023-05-20 08:00:00

目录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名胜古迹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赞美的是西湖美景。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释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扩展资料: 苏轼在1068年左右才回到朝廷,正在变法火热开展的时候,他就上书给皇上,陈述新法的弊病。苏轼受尽非议,自己便请求离京做官,最后来到了杭州。这首诗歌是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候(1073年,正月左右)所写,当时(1071-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职三年)他写了大量有关于西湖景物的诗歌。 诗的前两句分别写了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景。晴天的时候,阳光灿烂,水波淋漓,雨天的时候,山色涳濛,连雨水都觉得新奇。 诗的后两句将西湖比喻成历史上的西施,形容西湖之美。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西湖都是美丽的。淡妆浓抹,将西湖拟人化,同时又与诗歌前两句,西湖的晴雨形成呼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2,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的哪一首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者想说明西湖十分美丽,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都很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其中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所以运用这个比喻。

3,“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哪首诗?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全文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为: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壮丽的。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游玩后。 赏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更新时间 2023-05-20 08:00:00